您的位置:首页>快讯
  • 今日热议:快速了解中国航天智造新版图:中国航天器天问一号首观星际天体

    2025-11-06 10:24:26 来源:财经观察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日宣布,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对太阳系“访客”的探测。

从执行高难度深空探测的“独门绝技”,到支撑卫星互联网星座的“批量生产”,中国航天正展现出“尖端探索”与“工业化浪潮”并行的双重图景。


(资料图片)

卫星制造迈入“智造”时代。

如果说“天问一号”的精准观测代表了中国航天“精尖”的上限,那么卫星制造模式的变革则反映了其“广阔”的根基。为满足未来卫星互联网等大型星座的迫切部署需求,中国卫星(600118)制造正迅速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单件研制,转向“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模式。

这一转型并非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以“智能产线”为核心的根本性变革。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在武汉投产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为例,该产线具备年产240颗1吨以下小卫星的能力。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卫星生产效率提升超过40%,单星生产周期缩短 80% 以上。

从“年”到“天”的效率革命。

这场效率革命不仅限于“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CASC)的智能生产线已将卫星制造周期从约6个月压缩至短短20天。

同时,商业航天力量也在加速入局,推动“智造”水平的迭代。以吉利旗下的时空道宇为例,其借鉴了汽车工业的“批量生产”与“成本控制”理念,建成的卫星超级工厂可实现每年500颗卫星的产能,将单颗卫星的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

意义分析:重构成本曲线与产业链价值。

卫星制造从“定制”走向“量产”,其核心意义在于彻底重塑了航天产业的成本曲线和时间表。

首先,它使低轨卫星星座的快速部署成为可能,这是卫星互联网、物联网和遥感服务实现商业闭环的前提。其次,自动化与智能化(如机械臂、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和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对高技术人工的依赖和生产成本,使卫星的“量产”成为现实。

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意味着中国航天产业的竞争优势,正从单一的“技术突破”延伸至“规模化工业体系”的构建。

“天问一号”的深空凝视与卫星智能产线的高速运转,是中国航天一体两面的写照。前者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后者则在坚实地铺设信息时代的天基基础设施。随着“批量生产”模式的成熟,一个成本更低、迭代更快、应用更广的商业航天新时代正加速到来,其在通信、数据、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溢出效应,将是未来数年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财经频道 财经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
  • 诺德MAXXDRIVE® XD/XJ:为起重机量身定制的高效驱动解决方案

    2025-03-17

    起重机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运输系统,其运行涉及多个运动维度的精确协调。在典型的起重机操作中,起升机构负责垂直方向的载荷移动,大车机构实现水平方向的整体位移,而小车机构则完成精确的定位调整。这些运动往往需要同时或交替进行,这就要求驱动系统中的减速机必须具备出色的负载能力和精准的控制性能。针对起重机系统的特殊需求,诺...